当前位置:首页 > 临证积验撷萃相关PDF电子书下载
  • 肿瘤中医<em>临证</em>精析

    肿瘤中医临证精析

    赵献龙,马继松,孙锡高主编2017 年出版272 页ISBN:9787504675996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基础篇,中篇临床篇,下篇为《当代中医抗癌群芳谱》。上篇着重讨论肿瘤的基本概念、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抗肿瘤的优势与原则、常用的抗肿瘤中成药、肿瘤患者的营养、饮食宜...

  • 名中医论方药  国家级名中医<em>临证</em>经验实录

    名中医论方药 国家级名中医临证经验实录

    黄煌,史欣德主编;赵鸣芳,瞿融,陈明副主编2005 年出版983 页ISBN:7534545250

    本书所收载的方剂与中药内容,来源于1991年及1997年两次由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认定的部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共选方剂56首,中药76味,涉及名医药专家307位。编者对每...

  • 颜德馨<em>临证</em>实录

    颜德馨临证实录

    屠执中编著2010 年出版115 页ISBN:9787802318496

    本书为《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中的一种,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医理论专项项目内容之一。本书精选了著名中医大家颜德馨教授众多效案中已辑录的200例典型脉案中具有代表性的50例医案进行解析。全书按...

  • 刘方柏疑难证治二十法  如何把<em>临证</em>思维落到实处

    刘方柏疑难证治二十法 如何把临证思维落到实处

    刘方柏著;张永忠等整理2016 年出版196 页ISBN:9787513231732

    本书是一本疑难病症临床辨治专著。全书着力分析了疑难病症难辨和难治的7方面原因,以作者近百例的治疗实案,全方位地展示了20类疑难病症的治法,分别采用了20种思维方法,并对这些方法一一进行了讲解。论中的20法,...

  • 古今名医<em>临证</em>精华

    古今名医临证精华

    姚乃礼主编2007 年出版300 页ISBN:9787509108949

    中国医学在长达几千年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一些医家补充了以前一些医家的不足,纠正了前人的偏见,建立了新的理论,发展了固有的学说,充实了临床辨......

  • 眼科<em>临证</em>备要

    眼科临证备要

    肖国士,潘开明主编2007 年出版411 页ISBN:9787509111147

    本书共分四篇17章。第一篇眼科证治备要,包括外障眼病、内障眼病、其他眼病3章,全面介绍了各种眼病的中医病名、别名及西医名称、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中医辨证分型及选方用药原则。第二篇眼科治法...

  • 徐景藩脾胃病<em>临证</em>经验集粹

    徐景藩脾胃病临证经验集粹

    徐景藩著2015 年出版476 页ISBN:9787030450623

    本书内容分为五篇。第一篇为医论篇,”纵论”从脏象、病因病机等方面纵论脾胃的生理病理;阐述了脾胃病的诊治要论,尤其对食管病、残胃炎等常见而又较为疑难的疾患,详细介绍了作者自己独特的经验,”三脘”腹诊颇有...

  • 宋俊生<em>临证</em>得失录  寒伤因素致病理论与实践

    宋俊生临证得失录 寒伤因素致病理论与实践

    宋俊生编2011 年出版323 页ISBN:9787507738100

    本书是宋俊生老中医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宋老先生一生践行《伤寒论》、在深入学习《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基础上,遵遁中医的四诊、八纲等理论,认识到寒伤因素在人体发病中的主体地位和治疗上的重要性。全书内容...

  • 民国名中医<em>临证</em>教学讲义选粹丛书  恽铁樵温病讲义

    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 恽铁樵温病讲义

    孟凡红,杨建宇,李莎莎主编2017 年出版197 页ISBN:9787506790611

    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很有特色,西医学东渐,中西医汇通,其所培养的中医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教育及临床诊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这与他们在民国期间所使用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有鉴于此,收集整理民国时.....

  • 石氏伤科石印玉<em>临证</em>经验集萃

    石氏伤科石印玉临证经验集萃

    石瑛,詹红生主编2019 年出版179 页ISBN:9787030582768

    石氏伤科已有百余年历史,渊源流长,已成为江南乃至全国伤科的一大流派,其在学术思想、学科建设、专病专科、专科用药等方面颇具特色,为祖国的传统医学作出了贡献,为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为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