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徐中玉 1
对教与学思辨艺术的思考 3
一、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 3
二、创造一个优化的课堂 12
三、漫议教师的自我塑造 27
四、唯有源头活水来 39
五、“听课”与“看课” 43
六、“交头接耳”好 46
七、电影《烛光里的微笑》的启示 48
学子书 55
一 教师素质、能力、情操 55
强大的摄魄力与凝聚力 55
很少能见到学生有这样的热情 58
您作为舵手,现在至少得到了确认 61
实在是个好老师 63
知识、情操、见解、方式 65
我明白了怎样当好一个合格的教师 68
二 为人师表 71
女强人风度 71
职业道德,智能结构 73
被您的精神所感动 75
三 教书育人 78
您是真诚实在的 78
您教给我们做人的知识远比课本上的知识更有价值 81
我们什么也没有失落 83
抓住一切时机教育我们 86
竭力把自己和同学们融为一体 88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91
四 台上台下思维发生共振 93
与时代台拍的教学观念 93
愿有更多的老师采用新样教学法 96
“奴隶”变成了“主人”,便有了主人的思索 98
被动机械的接受变为灵活主动的探求 100
不断揭示教材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102
进入了独立思考、举一反三、推陈出新的境界 105
外表温和,内在严肃 107
调动学生思维方能克服懒散情绪 110
逼学生思维入路 112
比较教学引起我们极大兴趣 114
比较法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117
五 晓之于规律 119
“语文教材无非是一批例子” 119
教我们造船、掌舵并甘当向导 123
知识、规律、能力交相渗透 126
以不变应万变 128
为学生总结出一些基本原理 131
一再强调要给我们一把钥匙 133
老师给了我们一把赏析诗词的钥匙 135
没想到您会交给我们一大串哗哗啦啦的钥匙 138
六 民主的教风 140
不是“逼迫”,而是“吸引” 140
老师的民主作风,促使我们积极思考 142
与学生打成一片 144
给了学生充分的发言权利和机会 146
广开言路 148
七 教学艺术 151
一本好教材还要凭借一个好老师才能实现其价值 151
老师授课象是在创造一种艺术 153
是“享受”,思想上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155
剥茧箨笋,引人入胜 157
相机诱导,新旧沟通 160
新旧联系,温故知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163
细致入微,有板有眼 165
如此丰富多采,有声有色 167
思想的开阔性,想象的丰富性 169
清新,又让人深思 172
您和您的学生就象指挥与乐队一样是合作者 175
不拘泥于前人 177
八 师生与教材溶为一体 179
把自身完全溶于那些优美的文章中去了 179
创造一种师与生在具体文章里“悟”的交融的境界 181
人的灵魂仿佛在升华、净化 183
创造出一种气氛 185
用自己的知识与心灵去沟通作品 187
您教我们如何去沟通 189
九 插上想象的翅膀 191
想象,正是从“表皮”进入“精髓”的媒介物 191
想象,正是引导读者去体验诗人感情的媒介 193
从文章字面的意思构想出一个与之相应的环境 194
十 教学效果与学习收获 196
我学会了动脑筋 196
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01
学习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203
深度与广度的扩展 206
您的课引起了我对文学的兴趣 208
用活的规律去指导自己的阅读写作 211
把握规律与方法 213
我们掌握了有关的方法与规律 216
我解决了许多以前未能搞懂的问题 219
这些在我以后的生活中将受益无穷 221
名人的经历更是一面镜子 223
从“治学”到“治教”的收获 227
十一 教学相长 229
需要进一步改进 229
“大学语文”教学浅见 231
语文教学八诀 233
- 《学子书 对教与学思辨艺术的思考》杨华编著 1994
- 《武汉舞台艺术丛书 京剧思辨录》蒋锡武著 2011
- 《思辨的激情》李跃森著 2018
- 《汉魏子书研究》尹玉珊著 2018
- 《高考新思辨作文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写作》边建松著 2010
- 《阴阳的思考与应用 传统思想与现代活动的思辨分析》闵建蜀著 2011
- 《艺术哲学思辨》王庆__著 1993
- 《概念世界的思辨艺术》张宗艳著 2017
- 《情感与思辨 摄影艺术文论选》徐澎著 1996
- 《子书与东汉学术转型》杨思贤著 2019
- 《飞机原理与构造》杨华保主编;杨华保,李育斌,韩庆等编 2011
- 《红蜻蜓》杨华著 2019
- 《在书店》杨华著 2011
- 《农村阶层关系研究》杨华著 2017
- 《三剑客》(法)大仲马著;杨华,杜君译 2001
- 《先秦礼乐文化》杨华著 1997
- 《女兵之翼》杨华著 2002
- 《科列索夫刀具》(苏)萨符谦柯(С.М.Савченко)著;白雨,杨华译 1956
- 《红与黑》(法)司汤达著;杨华,杜君译 1997
- 《市场调查决窍》沈杨华著 1986
- 《THE GOVERNMENT/PRESS CONNECTION PRESS OFFICERS AND THEIR OFFICES》STEPHEN HESS 1984
- 《PRESS》POLITICS & PUBLIC OPINION IN BIHAR 1912-1947 2010
- 《Press law》Robin Callender Smith. 1978
- 《SUING THE PRESS》RODNEY A.SMOLLA 1986
- 《THE PRESS AND AMERICA》 2222
- 《FREEDOM OF THE PRESS》ERIC BARENDT 2009
- 《FREEDOM OF THE PRESS》ROB EDELMAN 2006
- 《FREEDOM OF THE PRESS》DAVID L.GEBERT 2005
- 《Racism and the press》Teun A.van Dijk 2016
- 《Im spiegel per presse 1》Albert Schmitz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