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三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变革 1
魏晋时期北方门阀大族经济势力的扩张 11
门阀地主的形成、特点、作用及其崩溃 19
一 门阀地主的形成 19
二 门阀地主的特点 24
三从生产关系看门阀地主兴衰的意义 32
四 隋代门阀地主基础的动摇 39
五 武则天打击门阀地主的政策与门阀地主的崩溃 42
曹魏屯田制度研究 54
一 曹魏屯田制度的性质 54
二许下屯田规模蠡测 58
三 屯田制度与争夺劳动人手的斗争 62
四 曹魏屯田客的兵役徭役负担问题 65
五 军屯上的剥削问题 71
六 屯田制度和士家 75
七 屯田制度对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81
曹魏给客制度的形成与民屯制度的破坏 87
魏晋之际土地赋税制度的变化 94
东晋南朝时期的士族庄园制度 131
一 占山法颁布与士族庄园制度的普遍发展 131
二士族庄园的名称、规模等问题 135
三 士族庄园里的生产情况 140
四 士族庄园里的生产者 145
五士族庄园的作用 151
北朝均田制度散论 156
一 北魏推行均田的年代 156
二桑田对保留地主私有土地的作用和麻田的桑田化 164
三奴婢和荫户的受田问题 171
四授田方法与地主的得失估计 17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和户籍制度 182
一魏晋南北朝各时期的户口数 182
二魏晋南北朝的户籍制度 188
三争夺劳动人手的斗争 204
两晋赋税制度的若干问题 217
南朗的赋役制度 231
一租和调 231
二杂调 244
三徭役 257
四 沉重剥削对生产发展的阻滞作用 280
北朝均田制度下的租调剥削 287
曹操的历史功绩 301
一 东汉末年的天下大势 301
二曹操统一北方 303
三 曹操维持北方统一局面的政策 308
四 结语 315
论司马懿 316
一 家世和经历 316
二倡导和创建军屯 318
三杰出的军事家 323
四评价问题 328
论孙权 334
一孙坚、孙策的起兵 334
二孙权建立吴国 336
三孙权对江南的开发 344
四孙权的晚年 351
略论关羽 355
西晋末年的流民起义 365
一 流民起义爆发的社会根源 365
二 农民流亡与流民起义的经过 371
三西晋末年流民起义的特点 379
唐寓之暴动的性质 383
论“让步政策”与农民战争的作用 395
一 “让步政策”的阶级实质 395
二如何估价地主阶级政策的作用 400
三 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404
后记 409
-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郑欣著 1989
-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郑欣著 1989
-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王仲荦编著 2009
-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回顾与探索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李凭著;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 2009
- 《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 奔向极地 人类探索南北极的故事》张祥君,王兴波编著 2008
- 《奔向极地 人类探索南北极的故事》张祥君,王兴波编著 2004
- 《惊险南北极》(英)加纳利著;韩庆九译 2004
- 《魏晋南北朝史的新探索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楼劲主编 2015
- 《中国农业通史 魏晋南北朝卷》王利华著 2009
- 《魏晋南北朝文学意识的历史嬗变》王巍著 2006
- 《故宫与故宫学》郑欣淼著 2009
- 《鲁迅与宗教文化》郑欣淼著 1996
- 《政策学》郑欣淼著 1989
- 《故宫与故宫学》郑欣淼著 2009
-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郑欣著 1989
-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郑欣著 1989
- 《鲁迅与宗教文化》郑欣淼著 2004
- 《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改造》郑欣淼著 1988
- 《郑欣淼诗词百首》郑欣淼著 2006
- 《周赏集 郑欣淼散文》郑欣淼著 2015
- 《THE GOVERNMENT/PRESS CONNECTION PRESS OFFICERS AND THEIR OFFICES》STEPHEN HESS 1984
- 《PRESS》POLITICS & PUBLIC OPINION IN BIHAR 1912-1947 2010
- 《Press law》Robin Callender Smith. 1978
- 《SUING THE PRESS》RODNEY A.SMOLLA 1986
- 《THE PRESS AND AMERICA》 2222
- 《FREEDOM OF THE PRESS》ERIC BARENDT 2009
- 《FREEDOM OF THE PRESS》ROB EDELMAN 2006
- 《FREEDOM OF THE PRESS》DAVID L.GEBERT 2005
- 《Racism and the press》Teun A.van Dijk 2016
- 《Im spiegel per presse 1》Albert Schmitz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