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相关PDF电子书下载
  •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论丛  翻译与<em>文化</em>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论丛 翻译与文化研究

    王达金,魏万德主编2014 年出版294 页ISBN:9787562942177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现代翻译学的理论构建和翻译实践的运用,包括中国传统译论和现当代译论;西方现当代翻译理论的学习、借鉴和洋为中用;中国和西方翻译简史以及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联性等。同时也覆盖翻译与文...

  • 中华传统<em>文化</em>经典普及文库  颜氏家训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 颜氏家训

    (南北朝)颜之推著;谢普译注2016 年出版181 页ISBN:9787500864905

    《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颜氏家训》作为汉族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

  • 中国根  世界人  逸之风多元<em>文化</em>教育读本

    中国根 世界人 逸之风多元文化教育读本

    谢逸著2016 年出版236 页ISBN:9787517704539

    《中国根·世界人——逸之风多元文化教育读本》是逸之风机构推出的“逸之风书系”的第一本书。逸之风书系全套10本,是清华附中国际部“东方文化与艺术课程”配套教材,本书作为第一本综合介绍性读本,分三个篇章...

  • 从神性到世俗  先秦历史<em>文化</em>演进的多维管窥

    从神性到世俗 先秦历史文化演进的多维管窥

    王瑰等著2014 年出版176 页ISBN:9787561476604

    本书以时间为序,多角度探讨先秦时期,华夏先民在神性与世俗之间的徘徊以及他们的世俗需求如何驱使他们突破神性、认识神性、利用神性,一步步向着更彻底的世俗性迈进的过程。探讨角度主要包括民族起源,早期国家制...

  • 中学生传统<em>文化</em>扩展教材  礼仪读本

    中学生传统文化扩展教材 礼仪读本

    吕杰主编2017 年出版157 页ISBN:9787206145070

    《礼仪读本》是“中学生传统文化扩展教材”丛书中的一本。礼仪是现代社会对公民道德的无形规范,学校制度是对教师和学生言行的有形约束,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本书的框架。坐立行走,上课下学、教学互处,当行禁止...

  • 论城乡社区<em>文化</em>的均衡发展

    论城乡社区文化的均衡发展

    戴溥之,吕洁著2014 年出版339 页ISBN:9787202098417

    我国的城乡隔离制度造成了现在城乡社区文化的“二元结构”,影响了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统筹城乡是实现农村社区文化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对城乡社区文化关联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书主要从统筹城乡社区文...

  • 建筑·空间·城市  北京建筑<em>文化</em>研究基地研究论丛  2013

    建筑·空间·城市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研究论丛 2013

    高春花主编2014 年出版253 页ISBN:9787201089126

    本书延续建筑·空间·城市三个主题,总结近年来生态文明背景下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涵盖绿色建筑与生态哲学、城镇化进程与价值观变迁、生态城市与生活方式、中西方社会思潮与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理...

  • 传媒的幻象  当代生活与媒体<em>文化</em>分析

    传媒的幻象 当代生活与媒体文化分析

    雷启立著2008 年出版197 页ISBN:7806788077

    本书从时尚报刊、广告等文化现象入手,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考察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化,及其在新闻报刊、广告等传媒领域的表现。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从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变化、知识界论争的阅读视...

  • <em>文化</em>的江山  02  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 02 王朝中国的确立

    (中国)刘刚,李冬君2019 年出版176 页ISBN:9787521705331

    本书属于历史类图书。这是一部结合历史与考古来探讨史前中国文化的著作。我们过去考察中国历史的方式是以政治实体的兴衰更迭作为中国历史的主轴,这是二十五史里的“王朝中国”,它最多只能追溯到三千五百年前...

  • 岁月不负深情  上海城市<em>文化</em>对谈录

    岁月不负深情 上海城市文化对谈录

    陈东,黄凯锋著2018 年出版235 页ISBN:9787552025019

    本稿是一部以上海城市文化为主线的深度对谈录。主要围绕上海城市文化、艺术和道德之关系、小资情调和第三空间、新上海人以及小众文化几大主题展开。内容涉及“海派”;非遗发展问题,尤其是动态非遗,如越剧、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