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G. H. Hardy 相关PDF电子书下载
  • 科学与历史  一个化学论者的评价

    科学与历史 一个化学论者的评价

    (美)艾伦·G.狄博斯(Allen G.Debus)著;任定成等译2000 年出版155 页ISBN:7537522952

    《鸟瞰科学》是一套科学修养丛书。其目的不是介绍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本丛书入选作品的风格,是深刻而不沉重、严肃而不刻板、高雅而不孤傲、通俗而不庸俗。丛书的...

  • 经典力学  第3版

    经典力学 第3版

    (美)戈尔茨坦(Goldstein,H.),(美)普尔(Poole,C.),(美)萨夫科(Safko,J.)著2005 年出版638 页ISBN:7040160919

    美国哥伦比亚州大学Herbert Goldstein等编著的《经典力学》(Classical Mechanics)是一本有着很高知名度的经典力学教材,长期以来被世界上多所大学选用。本影印版是2002年出版的第3版。与前两版相比,第3版在保留...

  • Water mana<em>ge</em>ment in t<em>he</em> desi<em>gn</em> and distribution of quality foods 2

    Water management in the design and distribution of quality foods 2

    yrjo h. roos r.b.leslie peter j.lillford1999 年出版602 页ISBN:1566767636

  • 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

    (德)黑格尔(G. W. Hegel)著;王造时译2006 年出版514 页ISBN:7806784756

    本书汇辑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多次演讲记录,由其高足爱德华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公认为进入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入门书籍;又因原为对应一般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知识...

  • 再造新文明

    再造新文明

    (美)托夫勒(Tofflor,A.),(美)托夫勒(Tofflor,H.)著;白裕承译2006 年出版128 页ISBN:7508606418

    1970年,《未来的冲击》预言了现今生活的细节,也奠定了托夫勒未来学巨擘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的《第三次浪潮》更是将人类社会可能的发展趋势巨细靡遗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第三次浪潮》更是给改...

  • 蜘蛛画地图

    蜘蛛画地图

    (法)J.- H.法布尔(Jean-Henri Fabre)著;太阳工作室编译1999 年出版317 页ISBN:7506316110

    昆虫大师法布尔冷静的观察天才正是与他对于人类知识构成的反思精神联系在一起的。他看重一个一例的生命个案,并从中发现不同各族的动物自有其源自生命保存、延伸所必须的不同智能,它共同说明了生命的本质。正...

  • T<em>he</em> role of cyclic nucleic acid adducts in carcino<em>ge</em>nesis and muta<em>ge</em>nesis
  •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  英文精编版  第7版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 英文精编版 第7版

    (美)肯尼思H.罗森(KennethH.Rosen)著2017 年出版537 页ISBN:9787111555360

    本书是经典的离散数学教材,为全球多所大学广为采用。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离散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内容涉及逻辑和证明,集合、函数、序列、求和与矩阵,计数,关系,图,树,布尔代数。全书取材广泛,除包括定义、......

  • 微观经济学原理  原书第5版  英文

    微观经济学原理 原书第5版 英文

    (美)罗伯特·H.弗兰克(ROBERTH.FRANK),(美)本·S.伯南克(BENS.BERNANKE)著2014 年出版346 页ISBN:9787302344025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以往教材对数学推导的过度依赖,更多地通过范例给出直观的经济学概念和观点。作者引入了一些核心原理,然后通过大量的事例给予说明并加以应用。书中还配有与这些原理相关的问题和练习题...

  • 西方的中国及中国人观念  1840-1876

    西方的中国及中国人观念 1840-1876

    (美)M. G.马森(Mary Gertrude Mason)著;杨德山译2006 年出版325 页ISBN:7101050239

    本书主要讲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认识问题。作者对作为认识主体的西方人采用了从群体到个体,从专家到一般人来进行分析,认识范围涵盖了中国和中国人的性格、社会、文学、语言、哲学、宗教、科学、艺术、习惯...

返回顶部